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2023年第11期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2024-09-04

目  录

NO.11 20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文化自信: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核
     曹劲松 
  • 从历史被动到历史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与实践路径
    沈绍卿 尚庆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 制度与生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

袁方成 王 丹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信仰确立及培育机制

徐梓彦


哲        学

  • 公共精神的哲学追问与共同体的当代重建

陈  飞

  • 北宋政学关系新探:以范仲淹的忧患意识为核心

    韩玉胜


经  济  学‍

  • 新质生产力下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

    ——以江苏为例

刘志彪 凌永辉 孙瑞东

  • 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周  茜


公 共 管 理

  • 辐射型治理:基层社会再组织化的运行逻辑与范式创新

    刘开君 王 鹭

  • “编外管理编制化”能否抑制基层政府的“编外膨胀”?

岳  嵩


法       学‍‍‍‍‍‍

  • 论老龄人数字权益及其法治保障

    叶小兰

  • 网络直播营销的广告法规制

冯锦如 李 建   


新闻传播学‍‍‍‍‍‍‍

  • 通往数字人文的游戏之路:游戏叙事中的传统文化符号再现及其程序修辞机制

    刘 涛  张媛媛

  • 流动的乡缘:虚拟社区中同乡同业群体的乡土联结与关系重构
庄 曦  高 宁


长江文化论坛

  • 数字技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逻辑机理与创新路径

郭新茹

  • 城市文化影响力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

    潘谷平 何 淼


文章摘要


ABSTRACT→ 






 
                                 

文化自信: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

价值内核

曹劲松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文化自信是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核所在,要深刻领悟和自觉贯彻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文化主体精神培育的价值目标,在保护传承的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在思想解放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中树立文化自信,在时代的创新实践中彰显文化自信,在开放包容的发展中铸就文化自信,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历史被动到历史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与

实践路径

沈绍卿 尚庆飞
历史被动与历史主动内涵丰富,将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置于现代化、人类文明和马克思主义等多个谱系下考察,可以临摹其大致面貌。在世界历史上,欧美国家曾经掌握历史主动,但资本主义已不能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其经验需要批判性借鉴。中国共产党的赓续奋斗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书写了不断摆脱历史被动、增强历史主动的历史画卷,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从历史被动到历史主动,走向现代化构成了一般路径,制度保障、社会动员和长效发展机制不可或缺,而关键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坚定历史自信、保持历史耐心。










制度与生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

发展逻辑

袁方成 王 丹

深刻认识并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适切的分析范式。超越“国家与社会”的镜像结构分析,“制度与生活”以其微观视域、动态行为观察的优势成为理解和阐释中国社会变迁的继替性范式。制度与生活框架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为制度导向的秩序建构实践,也蕴含以生活为重心的活力激发和维系意图。融合了生活特性的制度体系,在引导行为主体有组织联合、规范互动实践、整合各类规则、透析复杂情景的过程中,将弥散形态的生活导向秩序一端。中国式现代化可理解为基于生活形塑制度和制度反塑生活的交互作用过程,在健全制度体系与规范日常生活秩序中,平衡转型社会的活力与秩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式

现代化的信仰确立及培育机制

徐梓彦

中国式现代化蕴涵以合理制度满足人民需要的价值意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引领和重要目标。制度机制所具有的公正性、稳定性、刚性力和可量化评价等优势,使其成为推动核心价值观信仰养成的主要动力。制度机制能够弥补核心价值观自身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和维持力量过于柔性化之不足。建构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信仰确立的制度机制主要包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制度,以确保其正确的政治方向;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分配制度的完善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以奠定其价值信仰的利益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在制度机制中要坚持劳动至上的价值原则,为中国式现代化铸魂育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公共精神的哲学追问与共同体的

当代重建

陈  飞

公共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形态形成于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生活世界之中。共同性和差异性是公共精神的两个基本向度,二者关系的不同意味着公共精神形态的不同。现代社会的个人本位原则具有消极的社会效应,削弱了共同体的价值和整体性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和共同体是一种双向互构的关系,一种新型公共精神为建构人与人之间彼此共享、互助共进的共同体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切入点,不断生成的新型共同体又为公共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提供了新的载体和空间。哲学对公共精神的反思和追问,并在这一基础上建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需要确立新型的哲学观、主体观和思维方式。







北宋政学关系新探:以范仲淹的

忧患意识为核心

韩玉胜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是他鲜明的主体精神与宋王朝革故鼎新的时代需求交融契合的结果。这种主体精神与时代命运交融契合的“忧患意识”展开为“众心为心”的天下情怀,“先忧后乐”的忘我精神,“穷变通久”的危机意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养境界等四个精神维度。范仲淹以垂身示范的士人精神彻底扭转了长期以来士人群体“集体无意识”的隐逸之风。他们以学风激励士风、以士风推动政风、以政风助推改革,形成了士大夫群体所崇尚的一种由忧患意识所激发的天下情怀和通经致用精神,成为促进北宋中期士人群体政学贯通的精神动能。范仲淹不仅影响了他同时代的士人、士德、士风与社会,而且对后来历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乃至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深刻理解家国情怀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新质生产力下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

——以江苏为例

刘志彪 凌永辉 孙瑞东

在当前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以“算力”为代表的新质态的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它要求产业内涵具有知识性,产业发展具有未来性,产业布局要凸显虚拟性,产业组织要偏向扁平性,产业创新要突出基础性,产业政策要注重平等性等。当前,江苏产业发展正处于结构改革阶段,需要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加强“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之间的联系,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等。目前,江苏在未来产业发展上存在总体布局速度较慢、省内布局不平衡、支撑要素生态不够优化等主要问题。为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效应对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挑战,江苏产业发展宜在战略和政策上采取锻造长板+补足短板、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虚拟集聚+物理集聚、市场需求+制度供给、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等新办法和新措施。










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

影响与机制研究

周 茜‍

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是我国促进实现“双碳”目标和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经济在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上会产生巨大影响。对此,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化影响呈倒U型,短期内会增加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而长期来看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积极作用。研究发现,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度不高,数字产业化短期内亲碳效应明显,而产业数字化长期看更具可持续的节能降耗作用。同时,数字经济可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此外,我国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地区差异。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绿色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因此,政府需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加速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合理制定地区差异化政策等。









辐射型治理:基层社会再组织化的

运行逻辑与范式创新

刘开君 王 鹭

以“枫桥经验”发源地基层社会再组织化实践创新为例,探讨原子化社会个体如何重新嵌入到社会网络,实现基层社会再组织化。研究发现:第一,基层社会再组织化遵循“创造接点-延展曲线-重构网络”的规律,呈现出递进性和动态性的双重特征。第二,利益、地域、情感、职业、价值分别构成基层社会再组织化的五种具体形态,分化的需求是推动再组织化形态产生差异的驱动机制。第三,中国基层社会再组织化形成了“同心圆式”圈层结构。处于内核的政党圈层以权威为内核,借助价值嵌入生产价值动员型再组织化;处于中间的个体圈层以利益为牵引,依托利益吸纳生产利益吸纳型再组织化;处于外围的社会圈层以关系为黏合,凭借关系生产助推由地缘、业缘和情感等因素生产出关系互动型再组织化。第四,基层社会“同心圆式”再组织化结构,彰显了“辐射型治理”的中国智慧。从不同于科层思维的“政党—个体—社会”关系视角看,基层社会再组织化有价值动员、利益牵引、关系互动三种内生驱动机制。










“编外管理编制化”能否抑制

基层政府的“编外膨胀”?

岳 嵩

编外人员是基层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较于其他层级政府,基层政府具有较为明显的“编外膨胀”问题,其对基层治理产生了负面影响。以江苏省J市B镇为例,通过分析基层治理中编制刚性与治理任务、编制配置与基层需求、人才需求与个人发展、科层惰性与治理要求之间的矛盾,探究基层政府“编外膨胀”的发生机理。根据B镇编外人员管理调整的实践,归纳出“编外管理编制化”的方法。基于实证分析探究“编外管理编制化”能否有效抑制基层政府“编外膨胀”。在肯定B镇“编外管理编制化”的基本成效的基础上,得出基层政府编外人员总量控制下局部依然膨胀的结论。针对基层政府编外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整合细化编外岗位、精准控制财政支出、推进特定岗位市场化改革和建立基层政府职责清单的优化路径。








论老龄人数字权益及其法治保障

叶小兰

数字化叠加老龄化催生了老龄人在数字领域的“失能”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到了老龄人的适当生活水准。如何让老龄人群体充分享有数字权益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老龄人遭遇数字不平等、数字贫困、数字排斥等数字权益保障不足问题,不仅需要依靠老龄人自身能力培养、所在家庭代际反馈以及市场的自发运作,更需要通过强化国家责任,从提升老龄人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加强物质与技术保障和发挥司法保护职能等方面构建法治化保障路径。









网络直播营销的广告法规制

冯锦如 李 剑

网络直播营销对广告法的规范体系和责任认定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直播营销的生动性与互动性使消费者更容易进行情感启发式决策,其中的促销要素也使消费者很可能在锚定启发式的影响下高估交易效用。此外,专营型直播间运营者的中介角色、达人主播在信源特征上的优越表现以及商家对营销内容的有限控制力也可能导致网络直播营销比传统广告更易引发非理性消费。对此,有必要优化完善广告法对网络直播营销的规制思路和路径,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中营销信息的传播,以减少对消费者决策的不当干扰,并要求达人主播及其直播间运营者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承担更严格的法律责任。









通往数字人文的游戏之路:

游戏叙事中的传统文化符号再现

及其程序修辞机制

刘 涛  张媛媛

在数字媒介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是重返并重构文化的发生语境,从而在情景维度上创设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作为全球娱乐工业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形式,商业游戏已然成为一个巨大的数字情景和媒介载体,其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叙事形式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具有助力传统文化传播的可行性与现实性。游戏与文化的“相遇”,是一场正在发生的化学反应,亦是有待持续探索的叙事命题。在主流商业游戏的叙事系统中,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积极的叙事要素,深度参与游戏中的故事世界建构,即通过场景设置、人物设置和情节设置,建构出具有文化教育偏向的叙事空间,以模拟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物态文化场景、数字人物形象及其行动规则。传统文化在游戏中的“境况”之所以超越了纯粹的符号征用维度,而上升到符号叙事维度,主要原因在于程序修辞的作用过程与机制,因此需要转向游戏规则设计的程序维度,探讨“表征何以如此”的底层游戏逻辑。概括而言,传统文化再现的程序修辞机制可以从四个内在关联的修辞认识维度切入,分别是学习机制维度的知识环境创设,社交机制维度的趣缘共同体形成,游戏机制维度的文化规则生成,以及沉浸机制维度的仿真情景建构。










流动的乡缘:虚拟社区中同乡同业

群体的乡土联结与关系重构

庄曦  高 宁

聚焦“乡缘”与“业缘”两大主题,同乡同业群体在流动的过程中经历着社会网络的空间脱嵌与虚拟再嵌入。新型传播技术为同乡同业群体的聚合提供了基础,该群体在虚拟社区互动中呈现出依托乡土身份构建社群边界、依托乡土记忆形成文化亲密、展演竞合关系传播行业共识这三大特征。虚拟社区对同乡同业群体而言,是一种“桥梁式”的存在,为他们提供了城市融入的可供性选择,并为他们基于差异性和谐共存来构建“共同体”提供了可能。但虚拟社区内移民自组织的“共同体”只能维系阶段性的稳定状态,若要突破“外部闭合、内部松散”这一社会网络局限,还有赖于衔接有效社会组织并完成组织化基础上的有机联合。









数字技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逻辑机理与创新路径

郭新茹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各地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然而,数字文旅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数字技术在文旅场景中运用不足、数字文旅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等问题掣肘着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走深走实”。数字技术以其“低时延、多平台、广互联”的特点在重塑文旅产业价值链、变革文旅产业运营模式、丰富文旅产业业态、拓展文旅消费空间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以数字技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需要以政策体制驱动、重大项目联动、龙头企业带动和价值链网驱动为“引爆点”,并从文化资源创新转化、文旅资源配置优化、链主企业壮大、区域协同联动、特色品牌擦亮、高端人才引育等方面多点发力,构建“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双向赋能、跨界融合”的现代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城市文化影响力的建构逻辑与

实践路径

潘谷平 何 淼

目前学界对于城市文化影响力缺乏理论化的系统把握,对其内涵、向度要素、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城市文化影响力根植于历史资源、文化禀赋和当代创造,表现为价值吸引力、场域感知力、传播辐射力、产业支持力和人才创造力。建构城市文化影响力,必须遵循系统性、协同性、特色性、发展性和交往性的原则,体现城市文化影响力的内在张力与作用机理。通过聚合资源挖掘、聚焦品牌塑造、聚力创新体系、聚心对话定位、聚集媒体传播等路径,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本刊坚持原创,欢迎转载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

本文转载于南京社会科学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投稿网址:http://www.njsh.cbpt.cnki.net

联系电话:025-83611547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京社会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